基材表面上的油墨印迹表面,是由油墨的转移量、墨膜的破 裂状态、连结料的干燥程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油墨自印刷 机向承印载体表面的转移是油墨分裂、转移的力学行为。油墨的 分裂、转移又是在瞬间完成,其受到的作用力是周期性的冲击, 而且崗期极短,力幅很高。当油墨黏度正处适值时,其转移量是 由印刷机的印版和压印滚筒接触部分的压力关系、承印基材与印 版间墨流速度和印版与纸张间油墨的剪切速率等决定。剪切应力 对油墨的分裂和转移有很重要的作用。印刷过程中当出现各种原 因使印刷中断时,压印滚筒的压力撤销,印版停止向承印载体表 面转移油墨,印刷过程的稳定状态被破坏,输墨系统停止供墨。 当重新印刷时,附着在墨辊上的油墨将重新分配,向承印基材表。
面转移的墨量少,多经过儿次印刷以后,油墨印层厚度才达到正 常值。墨膜在印版向承印物表面之间的转移,是在近于冲击的作 用下完成的,弹性效应极为显著。因为墨膜具有一 性和弹 性,所以墨膜的转移,并不是印版上油墨量的全部,只能是其中 的部分。随着印刷机与承印基材运动产生的距离,两者最初的接 触点产生位移,随着这种接触点位移引起印版与承印基材距离的 间隙产生,墨膜将被拉长、变薄、出现少量较小的空洞。这种少 量较小的空洞的出现,已意味着墨膜开始破裂,油墨向承印物表 面的转移开始。这时,墨膜的两个面仍分别在印版和承印载体 上。随着两者之间距离的加大,墨膜会被继续拉伸,变得更薄, 中间的空洞会更大、更多。当这种距离增加到最大时,印版与纸 张之间的位移分力完全大于墨膜的弹力,被继续拉伸而中间部位 变得越来越细的墨膜空洞边缘开始断裂,断裂处的外观或呈圆柱 形,或呈圆锥形,或呈尖状。微观上构成油墨印迹的表面状态。油墨印迹表面的状态与油墨连结料本身的干燥性、油墨调 度、墨层厚度、叠印次数、印制时间、基材表面状态、基材含水 量、环境温度与湿度等因素有关。在印刷多色高速化的生产条件 和很多生产企业并不能提供恒温、恒湿的生产环境制约下,连结 料的干燥程度并不能达到对印品表面进行复合干燥的要求,往往 是干燥不够,印迹发虚或者表面晶化。